直击WAIC 2023|毕马威中国张庆杰:业界对数字经济的认知开始趋近内核 算力等“卖铲人”迎来历史机遇
《科创板日报》7月8日讯(记者 郭辉)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毕马威与联想集团联合发布《普慧算力开启新计算时代》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未来算力发展趋势将具备两大特征: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和通用人工智能的核心动力。因此,算力将在两个关键维度上加速发展:普适(Inclusive)与智慧(Intelligent),即“普慧”。
报告初步测算,预计到2025年,我国算力核心产业规模将不低于4.4万亿元,算力关联产业规模可达24万亿元,算力有望崛起为国家数字经济蓝图中继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业之后的又一超级赛道。
【资料图】
值得关注的是,以往与数字经济有关的话题往往以前端应用关注讨论较多,对背后支撑应用发展的技术讨论较少,但在此次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算力成为十大主题之一。当底层算力从幕后走向台前,也引发了诸多讨论。
**毕马威中国数字化赋能主管合伙人张庆杰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表示,从这一变化来看,能深刻感受到人们对数字经济的认知从原来的表象越来越接近于内核、越来越向底座去看了。
“这种认知最终造成的后续和整个行业的发展,肯定会有效地去推进上下兼容,更有效地推动整个数字经济的全方位发展。”**
张庆杰表示,首先算力本身就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底座,它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层驱动力。随着整个数字经济的发展,大家已感受到,整个全局性、地方性的发展,都需要一个基础设施去支撑。
其次,算力本身是通用人工智能的核心驱动力。“ChatGPT、大模型的火爆,让大家逐渐研究研发、技术底座,包括商业变现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感受到,算力成了一道瓶颈。由此继续展开探讨就会发现,算力确实值得去深入研究,由此本次大会把它列为了一个重要主题。”
前述报告指出,当前,算力正由终端计算等需求驱动的“被动式”发展,转向促进AI大模型训练、实现通用人工智能、超越经典计算等代表的“主动式”发展。新硬件、新架构竞相涌现,现有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都可能被推翻重来,新计算时代呼之欲出。
据了解,深度学习出现之前,用于AI训练的算力增长大约每20个月翻一番,基本符合摩尔定律;之后,用于AI训练的算力大约每6个月翻一番;2012年后,全球头部AI模型训练算力需求,更是加速到每3-4个月翻一番,即平均每年算力增长幅度达到惊人的10倍。
目前大模型发展如火如荼,训练算力需求有望扩张到原来的10到100倍,算力需求的指数级增长曲线将更加陡峭。
放眼全球,算力已成为各国科技战略布局重点。当前,美、中、欧、日基本稳居全球算力产业规模前四,美、中两国处在领先地位且中国算力规模增速明显领跑。各国算力投资或补贴计划均超千亿。
结合《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数据分析,当前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50.2万亿元,其中,10万亿元以上的赛道只有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业。也就是说,算力关联产业有望崛起为数字经济蓝图中规模突破十万亿元的又一超级赛道。
报告认为,新计算时代,大国和大企业主导的算力竞争将愈演愈烈,硬核的技术实力、雄厚的资金储备、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等都是参与竞争的“加分项”。展望未来,“普慧”算力能够强有力地推动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数据汇聚融合、共享交换和开发应用,充分盘活数据资产,将中国的“人口红利”转变为“数据红利”。在全球算力供给告急的背景下,“普慧”算力正在迎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机遇。
AI火爆,算力等“卖铲人”作为对核心竞赛选手提供必要硬件的一方,在目前的形势下,有望迎来历史性发展机会。
张庆杰表示,在整个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当中,除了算力服务商,还有很多相关生态的合作伙伴都要参与其中,包括算法、产品、应用端数据的研究等,这些需要大家的合力才能创造出人工智能全方位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想跟算力的服务商提出,这的确是一个机遇,但机遇本身打铁还要自身硬。它一定要立足于整个算力各方面的发展,真正有创新、有相应的产品力,才能抓住这个机遇、获得相应的发展。”
报告指出,制造业将成为“普慧”算力最大的潜在市场;汽车有望成为下一代移动智能计算终端,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趋势要求算力实现智能升级;金融行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质,“场景+金融”要求接入广泛且灵活的安全算力;至于医疗和教育的算力需求,当前还在酝酿阶段,当“普慧”算力降本后有望迎来爆发。
张庆杰认为,在算力供给侧,创新、协作与专业人才,是行业长期发展的核心保障。首先,在算力的赛道上,无论是底座设施端的应用打造上还是提供的服务上,所有的能力到底倒是一个什么样的级别,是这一机遇能产生多大价值的核心所在。
其次,在整个商业运作的模式上,到底是真正的孤芳自赏、以我为主,还是更广域的心态,与生态合作伙伴去做协同,这其实也是不一样的模式。
最后,整个大模型的确拉动了算力市场的蓬勃发展,但现在业界中专业人才尤其是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极其缺乏,所以如何才能真正怎么有效培养、挽留高水平人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